中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清华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与保送生选拔方案今天正式对外公布。今年的“新百年计划”仍然由“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三部分组成。而作为现有保送生制度下的最后一次集中保送选拔,清华仍然选择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那么保送生制度为何要大幅改革?会朝什么方向改变?就此,中央台记者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
“新百年计划”:因材施教,选育衔接
“新百年计划”是清华自主选拔制度的一部分,作为先导性的选拔模式,在清华大学百年之际推出,有重点打造之意。今年来自云南的“轮椅少年”矣晓沅和“用三根手指叩开清华大门”的河南少年刘羽,他们艰难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清华特质感动了全社会,而这两位特殊的清华新生就来自新百年计划中的“自强计划”。于涵主任也动情地说:自强计划让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贫寒学子,让那些逆境中仍努力向上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成才报国机会,这盏希望的灯将一直为他们亮下去。
于涵:今年,“自强计划”将继续面向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涉及到2000余所县级及以下中学,每所中学都有资格推荐一位他们认为是符合清华选才标准的学生。
在于涵主任看来,“新百年计划”的实施是对清华选才新理念的具体执行,其实现过程虽相当不易,但目标实际上很简单:一因材施教,二选育衔接。
于涵:“领军计划”是面向未来要培养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也是为通才拓宽通道;“拔尖计划”是面向未来的学术创新、拔尖的人才,实际上是为天才开辟空间;“自强计划”是为这些贫寒学子设计的选才通道,也是为了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未来中国的德才兼备的中坚人才。
今年,“领军计划”的选拔标准将在去年“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基础上增加“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优先”这一政策,就是要为素质教育寻求空间,不惟高考的指挥棒转。除了成绩好,那些有卓越领导才能、为人好、有公益心、有特长、学业突出的孩子将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领袖。而“拔尖计划”今年则继续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让学生选择申请一至两个专业,并撰写一篇介绍个人专业认识、成果和志向的申请材料,还要经2名副高职称(含)以上相关领域专家联名向清华大学推荐。
保送生制度改革 于涵:特长生选拔模式不应完全否定
据了解,未来以“拔尖计划”这种明确特长定位、对专业进行科学匹配的申请与选拔方法,将会逐步成为清华自主选拔的主要方式。作出这种调整源于明年国家保送生制度将会有重大调整,清华将通过适当扩大“拔尖计划”的规模,与学科特长生选拔相衔接,继续承担为拥有特长和潜质的“天才”学生开拓发展空间的作用。那么保送生制度为何要大幅改革?会朝什么方向改变?
针对高考中奥赛和体育类加分造假作弊现象的增多,2010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发文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规范和调整,当年高一的孩子明年参加高考,这也成了当前使用原制度的最后一批考生。于涵认为:保送生制度要一分为二的看,的确存在漏洞,但特长生培养选拔的模式也不应完全给予否定。他用数据来说话。
于涵:进行十年的生源调查,确实看到了清华招收的保送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和综合表现都相当突出。体系内出现一些问题,但是特长学生的培养和选拔作为一个有效的措施,它不应该因为保送生制度的调整而完全的废弃。
针对最后这批考生,于涵解释说:未来我们要精准指导,改变原来考试科目求全的模式,今年将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科三类进行考试选拔,对专业将依据这三大类进行对应性匹配。
于涵:以往对保送生的考核也是全科考核,十项全能来考察,但实际上对保送生是以学科特长生为主体招生对象来说,十项全能的考法是很难挑出来百米冠军的